善思者 行“大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6-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自信英语”创始人吴峻岭 吴峻岭在章丘四中讲座 吴峻岭在高青一中讲座 吴峻岭在淄川一中讲座

    随着国际化水平的日益加深,英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凸现着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却局限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老师教得累,学生没兴趣,往往是付出很大精力还无法得到满意的学习效果。甚至有些学生承受不了英语学习的“重担”,最终完全放弃了学习英语。“厌学且不得法”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山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座教授吴峻岭用多年的洞察力、敏锐性,潜心研究,创新出一套崭新易学、易懂、高效的英语教法与学法,抽丝剥茧般将繁杂的知识体系简约化。他的轻轻点拨和精妙引导,恰如释放成群的蝴蝶,展现出其开启智能的硬实力。神奇的教法让学生不自觉地实现完美的“进化”,在充满信心与激情中愉悦学习,并体验到化蛹成蝶“飞翔”的幸福。

    乐学,才是学习的本真

    【吴峻岭】目前英语教学效率低,学生没有兴趣,真正喜欢英语、爱好英语的学生并不多。花的时间挺多,费的精力挺多,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陶继新】所以,既快又好地学好英语,就成了人们尤其是学生心中一个难解的“方程”。尽管很多英语老师甚至专家不断研究,可依然难以看到美好的前景。

    【吴峻岭】确实如此,这就是激发我研究英语学习法的动力。我曾经英语很差,在班里英语成绩可以说倒数,老师讲的根本就听不进去、记不住,从心里就是不喜欢学英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同学在吹笛子,于是突发奇想:学英语能不能像吹笛子一样?后来,我实现了。

    【陶继新】虽是“突发奇想”,然其可堪称为灵感一现的创造性思维。何为创造性思维?实是一种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基于知识经验,充分展开想象,从而迸射出创造性火花,发现前所未有领域的思考方式、处事态度和研究精神。人们往往沉浸于某种惯性思维方式而并不自知,若久之,必会默守陈规,难有突破。正如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应时时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确实,“新”未必正确,然毕竟是一种开拓。观之当下,不少教师有一个固定思维,认为某一学科成绩差的学生,不但基础差,更不可能寻到一条事半功倍的学习路径。所以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不愿想、不敢想,亦不愿改、不敢改。而您以个人的亲历,尝试赋予常态的教学生活模式以新的思维活力,开启新方式,且充满着学科想象力,其结果注定将开辟新领域。

    【吴峻岭】在我的英语教育理念中,不管成绩多差、基础多差,只要你想学,再配合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成功。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初中高中学的是法语,一看高三保送没希望了,就改学英语。跟着我学习了三个月的英语之后,竟然通过了多伦多大学苛刻的入学考试。当时有47名省内高才生参加考试,只录取了7名,其中就有我教过的这个孩子。在现在很多专家眼中,依然是一个奇迹。要知道,这个学生跟我学习之前,仅有小学英语基础。

    【陶继新】简直是创造奇迹!表现于外的成绩虽可量化,然其蕴含于内的意义却极为深远。因为这奇迹背后,必须有两个核心元素的支持:一是有兴趣,即您所说的“想学”;二是“正确”的方法。而且,这两个元素在很多时候是互相促进的。方法越正确,学习效率越高;效率越高,就越想学。而您的妙道在于,既激发了学生想学的内在动力,又引导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恰如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箴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作为教育者,固然需要丰富孩子的知识,而更重要的则是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激发孩子求知与求学的内在欲望,因为只有这样,学习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挖掘和发展。因而当您所教孩子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时,也就可谓理所当然而水到渠成了。可是不得不说,真正抵达这个境界,却是需要大智慧的。

    【吴峻岭】您说的太好了,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就是我的研究重点所在。就像您上次在章丘四中听我做的那场讲座一样,在我讲课之前,我提出的所有目标,没有学生和老师认为能够实现。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我顺利地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像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学生在收获巨大成就感的同时,又激发了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陶继新】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即期待效应,更是通过大数据的心理实验证明:“教师的期望乃学生智商增高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教学目标即是教师期望的具体表述和显性表达,虽然一般老师认为,学生追求那么高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绝大多数学生也真的没有走近那个高远的目标,甚至连想也不敢想。所以,他们学习英语的时候,目标定位都不可能像您定得那么高。然而事实已然胜于雄辩,当您让这种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时候,不但让学生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的才力得以快速发展起来,更是萌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喜好与热爱。思及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在经过大量教学实践探索后谈道:“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久而久之,无形之中这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积极学习英语的优质心理,进而让英语学习变得高效而又快乐。

    精雕,每堂课都是艺术品

    【吴峻岭】在我看来,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高度。为什么我敢给学生定“高目标”,是因为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前提,就像上次在章丘四中,讲座之初我提出,在20分钟之内,学会所有的英语时态问题。40分钟之内,复杂的英语句子,只要不缺单词张口就来。目标实现的时候,学生茅塞顿开,犹如醍醐灌顶,特别兴奋。

    在传统的英语学习上,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老师仿佛在拉一车懵懂的孩子艰难前行,我只不过是把他们拉回正确的轨道上,让他们自主地前进。

    【陶继新】“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高度”。说得好!一个只知道单纯教知识的教师,尤其只是按照教参书上鹦鹉学舌而没有自己思路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出路的,也是不可能让学生找到好学的出路。而这思路里面,还蕴含着一个很有价值的属于内核的东西——“思想”。教学需要思想,需要信念;教学需要智慧,需要思考;教学需要审视,更需要人文。可以说,真正高层次的教学,都是高品位教育思想的无形指导。而纵观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思想。从这个角度讲,您的教育思想高度,当是一个叩开智慧的源泉,一笔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有了它,才有了与之相应高品位的教学思路,才能够引领学生攀登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高峰。

    【吴峻岭】任何领域的创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是受应试体制下的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要想在教学体系和教学理论上有所创新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既能保证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的提高,而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成为了一个貌似两难的事情。我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矛盾体,能力有了,成绩永远是“副产品”。老师应该把每堂课都当作一个艺术品,而不是一种艰辛的工作。在每节课里,老师必须付出自己的热情与激情,把学生内在的热情、激情和创造力激发出来,让他们把听课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种富有成就感的体验。

    【陶继新】学生自身素质与学习水平高,一般来说,就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那么,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养与水平呢?路径自然不是一条,而让学生学习变得情趣横生,当是很好的方法。正如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只有当老师“把每堂课都当作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不再是一场又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快乐而幸福的艺术之旅。亦诚如孔子所言,教学是要“游于艺”的。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愉悦的,而由此生成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学生的学习,还有了如您所说的“成就感”,并进而形成了心理上的自信。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有了自信的学生,会在任何景况下都能焕发出一道绚丽的风景。 

    功倍,神奇效果消除质疑

    【吴峻岭】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振前教授对我的教学法一开始是排斥和质疑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成功结果的展现,他开始慢慢地从质疑到相信、到极力推广。他认为这套学习法是从赏识教育启发得来的,跟学生建立起融洽的信任关系,进而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再通过语法翻译法,配合认知法与励志法,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

    几年前,有一名甸柳一中的学生来找我学习时,英语成绩只有20多分,一节课就让他重拾自信,树立起知识的框架,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英语成为了他极擅长也更愿学的学科,最终取得了令众人刮目相看的114分的好成绩(满分120)。后来他的同桌得知这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后,也慕名前来,找我学习英语,平时考试也只有40分左右,后来考入山东大学。近年来,这样的例子已经太多太多了,所以说我想把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陶继新】刘振前教授开始的质疑当在情理之中,因为您原本并非专门研究英语教学的专家学者。按照一般逻辑推理,您是不可能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研究出如此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而在事实面前,刘振前教授及人们也就由原来的质疑变成了相信乃至推广。您刚才谈到赏识教育,引发我想起印度哲人基多·克里希纳穆提在其著作《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中的经典发问:“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难道不是培养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是啊,我们的教育不就应该是形成智慧?而在您的赏识教育中,让我更多感受到的是您对于生命本身的一种欣赏、热爱与尊重。我想,智慧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教化所成。因为真正的智慧应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人自由地思想,因为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自主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深究您所践行的赏识教育以及教学方法,其实不只有法,还有道。法属于术,而道则有对学习英语的内在规律的剖析与把握,有更高层次的教育要义。我特别欣赏王阳明的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对于学生来说,破学习英语的心中之“贼”尤其难。您则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破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心中之“贼”,让他们感到学习英语不但不难,而且好玩,有趣,大有收获,进而出现了中国教学的论著《学记》上所说的可喜的景况:“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可以说,唯有当我们对事物重新进行审视之后,才会欣赏到它的丰富、深度和可爱,这亦即是教育的本真意味。

    【吴峻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中的这段经典语句对我的启发还是蛮大的。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就是知所先后。学生认为这样是很容易接受的:先树立起框架,让学生有居高临下、总揽全局的感觉,然后再付诸行动解决基本问题。比如说,学英语就像盖大楼,先把整体框架树立起来,然后再往里填充东西,使之逐渐丰满起来。要想让一个极为简单的句子变复杂,只有两条路:1从形式上(定语状语多了),2从结构上(动词多了)。即:定语定名词,让名词变形象变具体;状语状动词,让动词变生动变具体,动词多了便有了从句与非谓语两种解决动词的思路。

    【陶继新】大道至简是中国古代大师们的智慧,而您也具备了这种智慧,真是“近道矣”!在一般人看起来非常复杂的句子,其实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出的结构主义教学论所说,我们的教学“不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因为基本结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而有力的适用性”。所以,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对学认知结构的研究当是教学理论的永恒主题。而您上述所言,恰是体现了这一教学观点,所谓“句子的基本框架”,实是学习这个句子的“本”,即知识结构;与之相关的定语与状语,则是枝干与树叶。尽管“本”十分重要,可只有“本”则显得有点孤单;枝繁叶茂才能变得更加生动与美丽。所以,要想让一个句子变得繁茂与复杂,就要为其增添枝叶;相反,要想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原本极其复杂难辨的句子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则要去其枝叶而只留其根本,而这就一定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深入的研究。这犹如变戏法,可以变繁为简,也可以变简为繁。当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在透析某个句子的时候,也就有了洞若观火的清晰感。